
我国中医药政策的主要特点为:扶持与规范并行,传承与创新并重,致力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。首先,我国中医药政策明显体现了扶持与规范并行的特征。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,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。
个“中医药特点”: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,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;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应当体现中医药特点;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、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;根据中医药特点对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制定标准并及时修订。
中医药法具有科技性。中医药法的调整对象不仅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,还包括人类与生物圈即人与自然的关系,因此,中医药法就必须要建立在中医药科学的基础之上,就必须要遵从基本的中医药科学规律,而中医药科学的技术性决定了中医药法必然也具有科技性的特点。中医药法具有预见性。
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发展的特点如下:以防治疾病为主:中医药以防治疾病为主,重视预防保健,强调“先防后治”。以调节机体功能为核心:中医药以机体功能的调节为核心,强调“全面性、整体性、平衡性”的治疗原则。
1、中医药新产品发展迟缓,产业延伸动力不足 近年来,随着国家对中药保健品广告市场的规范与整顿,中药保健品行业的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
2、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,服务领域趋于萎缩;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,一些特色诊疗技术、方法濒临失传,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;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,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;中医药发展基础条件差,人才匮乏。
3、中医药市场需求的趋势还在不断上升。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不完全统计,目前,世界上80%的人在使用当地的传统药、国外的传统药或是中药,全世界草药市场以每年10%—20%的速度递增。美国有关部门统计,美国的草药和植物药也是每年两位数速度递增。
4、中药产业链构成较为清晰。上游包括主要为中药材种植为主的中药材的提供商,同时还前期的矿物采集、动物养殖供应商;中游为中药的生产制造环节和加工环节,包括中成药、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等产品;下游为中药的销售应用平台,主要包括医院、药店、超市和电商平台等。
5、近年来,随着研究的深入,民间药物也被纳入中药范畴。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遗产,对人类健康贡献巨大。国家重视中药现代化,通过科技部、卫生部等机构的合作,制定了发展规划,推动了中药研发、生产技术的提升,以及产业链的完善,如规范化种植基地的建立和生产技术的创新,都在为中医药的全球应用提供支持。
1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》于2003年颁布,强调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保护、扶持和发展,提倡中西医并重,推动中医药现代化。 2007年的《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(2006-2020年)》提出,要在继承中医药优势的基础上,利用现代科技,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,满足社会和民众的医疗保健需求。
2、优化中药审评审批管理:国家对中药进行科学、高效的审评审批,保障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,促进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。 增强中医药发展动力保障:国家加大政府投入,落实相关政策,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。
3、建设1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,鼓励在服务模式、产业发展、质量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,打造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。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(县)创建工作。开展医疗、医保、医药联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点,发扬基层首创精神,完善更好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医改政策。
4、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》第四条规定,各级政府有责任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发展规划,并完善管理体系,推动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。 第八条规定了国家对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支持,以及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,旨在提升中医药科技水平。
5、国家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,致力于传承中医药的精华,同时进行创新。在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,建立了一套与中医药特色相符合的管理体系,旨在保持中医药的独特优势,并在提升国民健康水平、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。